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后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掌声》 一课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
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题眼——掌声,以小英的来信为线索串起全文,将两次掌声的出现、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以及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说话训练,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来信导入、质疑掌声。
从小英的来信入手,复习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一和第五段,回忆掌声前后小英个性的变化。引出学生的质疑:小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掌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通过第一段和第五段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第二步: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在全文的教学中,多处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第二段中,老师不了解小英的情况,你们作为小英的同学了解多少?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心里想些什么?而第四段中,她微笑着走下讲台,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第一次掌声给小英带来了什么?第二次掌声又有什么含义?两次掌声之后,读小英的来信,和之前读小英的来信,理解又有了什么变化?
通过多处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掌声对小英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小英的那段话。
第三步:潜心品读,换位思考。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你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你想对她说什么?”……去体会同学们此时的心情,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小英的自卑并不是因为同学们平时的嘲笑,而是因为小英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封闭了自己的心,感受不到同学们的关心。用“如果你就是小英,同学们都看着你,你会想些什么?”“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你是怎么想的?”……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由自卑、胆怯——感动——感激——自信这样的一种内心变化。感性的音乐和生动的情境创设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对于掌声的理解,仅凭课文,学生可能只能理解到课堂中的掌声给人的力量。为了升华感情,通过残奥会运动员图片和诗歌《掌声》的欣赏,“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自信!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拓展学生的思路,并通过诗歌的仿说、仿写升华学生对掌声的理解,让学生知道掌声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关爱和鼓励,从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升华对掌声的理解以及课文最后一段更深入的体会。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戏剧,已经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硕果仅存的也是高雅之士品鉴欣赏的佳肴。它在寻常百姓的舞台上已经没有了市场。即使是咿咿呀呀的戏曲大舞台,也只剩下了提着马扎无事可做,寻求精神寄托的老人们的乐子。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它已经没有了兴趣。
也正是因为其远离我们的生活,所以戏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不重,地位也不高,整个初中教材里仅有一两个单元,而且在中考中也不会涉及戏剧的考试题目。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讲的粗或者干脆不再讲解。
最近按教材进度我们学到了戏剧单元,如何上好戏剧课,怎样才能让这一传统式样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所熟知,感兴趣呢?为此,我在备课中颇动了一番脑筋:按部就班,老师讲,学生听,不行,不利于掌握戏剧的特色;自主学习,老师放,学生学,不好,大撒把似的教学让学生无从下手;放手不管,老师不讲,学生不学,也不可,学生无法对戏剧有所了解,怎么办呢?
正在我冥思苦想之际,办公室外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提醒了我,对,分角色朗读!
课堂上我安排学生采用分组分角色朗读《威尼斯商人》,对话诵读《陈毅市长》等,学生兴致极高,就连平日上课就睡觉的老睡们也都纷纷加入到朗诵的队伍中来了!看着他们朗读时的快活和喜悦,让我感慨不已。
一是,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脱离学生。本来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分角色朗读被花狸狐哨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回想,小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叫《凡卡》,文章讲的就是一个想参与分角色朗读却不被老师安排的学生的故事。可见学生是多么想积极参加到课堂中来,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
二是,把课堂还给所有的学生。课上后进生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行为让我悟的更明白,课堂教学不是精英教学,不能只给学习精英们上课。要把课堂的还给全部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自信。
本是一堂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却因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变得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或许越是传统的越是经典的,越是普通的越有积极参与的机会。
我享受着课堂上与孩子们互动的乐趣,欣喜着孩子们课堂上的进步!在孩子们饶有兴趣的练笔交流中,又一节课的结束了。
在这堂略读课文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收放的处理。
其一:根据导语,放手自读,讨论交流。“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把你知道的告诉别人,最好的学习伙伴就在你的身边。”我这样对孩子们说。一番交流,三个问题的汇报,看得出是能够自主读懂这篇课文的。
其二:聚焦写法,体会迁移,培养能力。在问题一“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回答后,我的“一收”在于主要内容概括的指导:说说你怎么能把这件事说得这么好?方法还是出自孩子的口:从自然段中找到关键内容串起来。(段意串联法)接下来就是验证的时刻了,再听一遍,果然是个好方法。一来一回,习得方法。在问题二“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孩子回答后,我的“二收”在于片段写法的提炼、补白的练说训练:什么写法,有语言吗?心理描写吗?能想象罗丹当时的情景吗?接下来就是孩子们纷纷补白的想象说话了,仔细听听,孩子们模仿了第一段的语言、神态仿说,形象丰富;
问题三“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孩子们交流后,我的“三收”在于读写结合,加深体会“运用刚才的写法,模仿第二自然段,写一写身边同学全神贯注的一幕”,结合对句子的理解,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孩子们写下的片段真精彩。写中能力的训练,理解的提升达成了。
一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师生互动
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三、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四、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 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诗,在讲到“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们对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发的议论。这个见义勇为值不值得? 这时,班里就有学生说:不值得。这个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学们都觉得,大学生有大好的生命,丰富的学识,而老者什么都没有,不值得救。
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难过,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人的高低之分。 为了让学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我又举了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而这些,学生们几乎全没听说过。听到大屠杀的事情,学生们都觉得很不可思异。在大量讲述了法西斯的罪恶后,学生终于明白了,人,是不论什么身分,不论什么价值的,只要活着,是条生命,我们都应该尊重。见义勇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应该的。虽然那个大学生死了,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如果人人都对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视而不见、认为不值得救助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社会!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见义勇为是应该,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伤害减低到最小。后来,学生一致得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见义勇为,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
讨论到这里,下课了,但本课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鲁迅先生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他当年在日本时,是如何面对被残杀的中国民众以及中国留学生的。还有些练习,也没有得到讲解,只能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讨论。 从这节课的反映来看,现在学生的是非观是有了,但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意识而已。在目前复杂的社会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造成严重错误的人生观。还有,现在学生的历史知识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们不在乎、不关心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虽然这节课的讨论内容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都没有的话,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空谈而已。
今天的公开课本来是第一节课教学的,由于电视台来摄像,随着学生跑上又跑下。与别的老师换了第三节课,到第三节课才进行教学。自己本身也有点累,也不太向想上课了。学生在上课时表现得有点紧张。课堂前部分表现的太拘束了。由此,我觉得上课前,师生不能太专注某件事,兴奋过后,学生注意力难集中,老师是累。
在教学开始后,我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自己也有点累,语气也就无激情,无形中也影响师生互动。学生问题没听清,答非所问。自己又问了一个多余的问题:这是第几人称写的?学生半天才反映过来。可见,上课是需要激情的。
可能太高估学生的概括能力了,在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哪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学生回答的详细了,花了一些时间。课后讨论时,我们在这里存在着分歧: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回答得不对。但我认为什么都是慢慢来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详细到简洁,由繁琐到精练是需要过程的,有时有的老师太心急了。俗话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在此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
教学时,让学生读得太少,重点句子也没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巩固理解。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太遗憾了:为什么忽视这一点。就算课前学生预习得很充分,课堂上也不能读的太少了。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陷入了沉思。
上周我校的“学洋思”课堂教学赛上,各科参赛选手经过精心准备,给我们献上了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其中11月27日下午,语文组的李秋娟老师的《说屏》和王佳惠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又是我们12月4日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通过说课、评课,我感受很多。
1、“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课的要点。而我平时语文课堂上“写”的训练太少。
2、注意讲读课和自读课的教法,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老师别再说。
3、语文课堂上引用故事一定要用正面事例,如果稍不注意用反面事例子对学生不好。
4、教师课堂用语要规范,要注意尊重学生、少说废话。
少一些这样的语句:
“你给我答一下。”
“你给我说一下。”
“懂吗?”
多一些这样的语言:
“老师的话说明白了吗?”
“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
“××小老师,请你给点评一下。”
“你真棒!这么复杂的问题都没把你难倒。”
“你真聪明,这个方法老师真没想到,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
“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敢挑战他?”
“怎么想就怎么说,老师相信你能行!”
“再来试一试,好吗?”
“没关系,多思考一会儿,老师等你。”
……
当学生被鼓舞时,他们会学得更好。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这里的好,也就是对其的肯定、表扬。
5、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
6、分角色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7、“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有难度的、有深度的问题。
8、古诗文背诵要指导方法。
我计划做的。
整节课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关注文章内容和关注文章细节表达。
在“关注文章内容”教学部分,我设计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认识了一位的母亲。”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搭起了一个整体框架印象。
在“关注文章细节表达”教学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四个语言训练点:母亲的工作环境“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神态“我的母亲”、动作“四个立刻”和语言“挺高兴”。先是引导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语句。这些句子正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我尝试着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进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中读出深厚的慈母情,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我所做的。
我所做到的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现实的课堂并没有呈现出我所想要的模样。归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直读一声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中的“供”字,经过学生一问:老师,这个字应该读四声,我就立刻慌乱起来,满脑子都是对自己先前所读的读音的否定。以至于暂时搁下后,还是有认真的小孩儿举手说读一声,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乱了手脚。这一切,都归因于自己平时备课的不细致,不充分和相当然。
这本来是一篇很动人的文章,如果处理好了,是很打动人的。但是,由于自己本身就是松松垮垮,更谈不上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激情了。我觉着很多孩子应该很感动,也很想表现,但都被老师的拖沓给“拖下水”了。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场,并引导孩子在这个场中畅快地感受和表达,无论设计多么完美,无论技术多么高明,课堂也只能用失败来形容。
我觉得自己的板书设计糟糕到了极点,还不如没有。
本来觉得已经准备好了,但在请第一位学生点评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小孩儿读得好,写得好,但毕竟是才五年级上学期的孩子,点评的能力还是不具备,尤其是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朗读的评价,还有相当的难度。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对字音的纠偏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处理好了,也许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记得一位老师讲《我要的是葫芦》是,由于老师的原因,本来准备得好好的教具。两片叶子突然在学习过程中掉了下来,一时间孩子纷纷喧闹起来,都被掉落的叶子吸引住了。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地弯腰捡起,一边对孩子讲解:“天啊,这些蚜虫太多了,叶子竟然落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时候种葫芦的人又是什么态度?”孩子分散的注意力又很巧妙地被老师拉回了课堂。这样的教学机智来源于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我,那个时候,连逃走的想法都有了。
本计划在下周上公开课,突然学校通知要收教研活动记录,匆匆中改成了本周星期五。
通知本组老师后,我心中有一份不安就是可能会没有老师来,结果我仍然自信满满。当上课的时候,我突然感觉今天的教室特别的宽敞,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当我问班上的同学,班上很多同学在私下里都做足了功夫,为着自己的语文课默默付出了,而今天他们都将失去表现的机会。
如果我要来反思为什么我的组内公开课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来听?不能因为全校公开课的人多就去怪听课的老师。我们仔细想想自己:自己的语文课是否做到了能够吸引上课的老师?自己的课堂是否做到了足够的精彩?自己课堂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令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流连忘返……我不敢想,首先我一直对语文课时排斥的状态,一直在心中想象我何时可以去教自己擅长的历史或者是政治。这是我心中一直不能割舍的梦想。我一直在语文课上成了一个搬运工,一个语文知识简单的搬运工,没有去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语文课堂以及我教学用的文本。在外面参加教师考调的时候,面试我的说课得了第一名,而评委老师说出:“你教语文很有经验》”我恍然明白这次考调的成功,我不是因为自己语文教学功底扎实,而是因为我跟其他老师相比,我赢在自己的经验上。虽然最后校长的签字权阻止了我们夫妻的离开,但也深深地让我明白:我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是差劲。
于是我开始钻研课本,可每次我都是在教学文本上去挖掘文本的教育意义,对文本语言和透过文字的情感、表达似乎还没有涉及。虽然在学校公开课,我有前进的脚步,有对自己薄弱的地方改进的脚步,但我还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没有所谓的名气,只是在成长的路上。
既然自己在路上,我们就必须让自己学会面对一切,对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行全面的改进,这才是我现在要做的。
八班,第一次教“8”这个数字的班级,心中有一点小小的期待。每一届的八班都有几名学生的语文功底特别的扎实,我希望我也能遇见。
在八班,我们的确看见这个班级语文功底优秀的他们。本来想借这次学校公开课之后的宝贵教训,也找到了我教语文最大的弊端——自卑。即想改变自己,也想展示孩子们的积极阳光的一面。
可是在公开课来的这一天,孩子们精心的准备,让我也意外的是全班都看了这篇课文,即使很难懂仍然坚持看完,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面。当我看见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那是一个多么渴望展示自己的小手,不?这是大大的手,一个迫切想要表达的大手。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们,而我自己在心中还在希望你们要来安慰我。受伤的我是成年人,而受伤的他们还是未成年人,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希望的时候却遭遇这样的打击,他们能够接受吗?我不知道。我心中很明白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留下了一道伤痕,不知道心中的伤何时才能修补。想到这儿,我心满含愧疚,孩子是我的失误,我应该多花点时间去研读这篇课文,早点定下上课的思路,早点集体备课,也许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失望了。
我该怎样来安慰你——我的孩子:也许你们失去了这次机会,人生在世还有很多机会,我们可以好好争取。其次也许这堂课没有任何老师,但有我们前进的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留给我们自己,不求观众,我们就是自己最好观众。
谢华与你共勉!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让学生在读中学提问题。
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想了些什么别人没想到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有什么好处?……学生找到并读出“画师考画艺的结果”两句话后,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明白了什么,再读一读,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当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把问题进行归纳、合并,形成了“(1)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大、二徒弟各是怎么考虑的? (2)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二徒弟的画,而称赞小徒弟的?(3)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4)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再组织对文本的学习和探究。学生不但把内容读明白。更重要的是主动探索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让学生拥有积极探索创新的激情。
拓展延伸部分,要学生试着画“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让学生看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非常好学习网(www.veryok.net)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申请书范文,满分作文,读后感,观后感,祝福语等!
Copyright (C) 2010-2026 veryo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非常好学习网版权所有 客服联系QQ:671102